說到“健康”,很多人想到的是不發炎、不疼痛、沒有“三高”等,這么想其實只對了一部分。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,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羸弱,而是體格、精神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全健康狀態,可見精神衛生的重要性。
再忙,也不要忘記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。有拿得起的勇氣,就該有放得下的豁達。作為一個社會的人,關愛老小,理解、包容和關愛相關患者也是一種人生的修行。
為此,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結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養網絡調查結果,針對社會對心理健康的主要關切,并經過多方專家論證,編制了“心理健康素養十條(2018年版)”。
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,身心健康密切關聯、相互影響。
一個健康的人,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,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。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,家庭的和睦,社會的和諧。同時,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關聯。例如,消極情緒會導致個體的免疫水平下降。而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。
適量運動有益于情緒健康,可預防、緩解焦慮抑郁。
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,是負責任、有智慧的表現。
抑郁焦慮可有效防治,需及早評估,積極治療。
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,不濫用,不自行減停
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,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,不得自己任意使用。
在用藥期間,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,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復診,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。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,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,不可急于停藥。自己任意調整藥量甚至停止用藥可能帶來病情復發或惡化的風險。
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,要多了解,多尊重,科學引導。
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。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,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。
①了解兒童發展特點,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,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。
②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,科學引導。
③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,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學習、反思和成長。
④要把握好尺度,要支持引導,又不要急于干預。
⑤養育者有時可能會夸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,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,或向專業人員求助。
預防老年癡呆,要多運動,多用腦,多接觸社會
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,不歧視,不排斥
人們對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對疾病的不了解。實際上,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后,可以緩解乃至康復。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,癥狀得到控制后,可以承擔家庭功能、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。對于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,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,有利于病情的好轉和康復。
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,不逃避,不消極
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,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。需要注意的是,我們才采取健康的方式。通過學習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可以更好應對壓力,維護心身健康。
第一,調整自己的想法。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;根據客觀現實,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。
第二,積極尋求人際支持。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,獲得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。
第三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采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。
判斷什么是科學的減壓方式,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應對現實問題,是否有利于長遠的心身健康。而吸煙、飲酒、過度購物、沉迷游戲等方式是一定不可取的。